2009年08月11日 08:43 来源: 《中国报道》 【字体:大 中 小】
文晞
要颠覆现存社会的基础,再没有比搞坏这个社会的货币更微妙而且保险的方式了。这一过程引发了经济规律的破坏性一面中隐藏的全部力量。
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人物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西方宏观经济学许多时候也被称为凯恩斯主义)曾经如此评价货币体系与社会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
“要颠覆现存社会的基础,再没有比搞坏这个社会的货币更微妙而且保险的方式了。这一过程引发了经济规律的破坏性一面中隐藏的全部力量,他是以一种无人能弄明白的方式做到这一点的。”
进入近现代史以来,随着极低成本的纸币系统的广泛采用,货币体系改变人类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的事情变得极为普遍。而且,由于商品和货币的全球化流通,货币体系的危害能够很容易的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另外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继而对更大范围内的人类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产生影响。
哪怕是当今世界贸易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货币——美元,也丝毫不能例外。
1944年7月,美国挟巨大的国力和财力(当时美国黄金储备占了世界黄金储备的3/4以上),联合当时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其中有一条众所周知的规定:
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规定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可用美元向美国按官价兑换黄金。
由于等同于黄金,自此,美元被称作“美金”,成为了世界上最“抢手”的货币。在这一体制之下,美国中央银行只要发行美元,就能够很便宜的获得国外商品和服务的输入,美国政府不可遏制的具有滥发美元来满足自己以及民众需要的冲动。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不断扩大财政赤字规模,世界上美元供应量一时激增。
然而,当法国等“兄弟国家”拿出大把大把的美元(这都是美国得到真实的商品和服务之后付给人家的)来要求美国按照35美元兑1盎司黄金的比例兑换黄金的时候,美国政府撑不住了,于是在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暂时”中止美元兑换黄金窗口。
评论区查看所有评论
爱股热帖
实盘直播
焦点新闻
图说财经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