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大涨背后]宁波银行:人民币汇率短期双向波动

摘要
宁波银行私人银行部首席策略分析师周衍长认为,中美之间的“轰轰烈烈”的贸易战,大概率将回归商务谈判。目前一系列的贸易保护动作,特朗普更多的是寻求更有利的谈判筹码。在此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作为谈判中重要的内容项,人民币汇率升值大概率会成为“让步”的选项。

  金融界网站讯 自17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持续上涨态势,并在近期大幅上涨,再度刷新811汇改后的新高。针对人民币最近大涨的走势,金融界外汇频道推出“顶级机构解读人民币走势及影响”系列点评,邀请行业专家为大家解读人民币上涨的背后的原因。

  点评专家:宁波银行私人银行部首席策略分析师 周衍长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经历了约2个月调整。26日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突然大涨,27日人民币汇率继续上行,在岸人民币汇率一度突破6.25关口,离岸人民币汇率一度突破6.24关口,创2015年8月11日汇改以来最高点。

  讨论人民币汇率,实际在讨论什么?

  汇率作为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汇率的变动和趋势受多方面的影响。在开放型的成熟市场,汇率定价或走势的分析理论主要有三条主线,包括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巴拉萨-萨姆尔森效应等,但上述理论应用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尤其在判断人民币兑美元的中短期走势上,误差将会更显著。

  1、购买力平价理论:该理论认为汇率的涨跌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的变化引起的,主要适用于汇率中期走势判断;

  2、利率平价理论:该理论认为两国利率的差额等于远期兑换率及现货兑换率之间的差额,主要适用于中短期汇率走势判断;

  3、巴拉萨-萨姆尔森效应:该理论认为成功的经济发展会提升劳动生产率,引发实际汇率升值,主要适用于中长期的汇率走势判断。 在汇率走势的实际判断过程中,需综合考虑经济基本面变化(生产效率)、货币政策分化(利差)、市场交易、政治局面等多方面因素。

  逃不开的政治因素

  从市场经验出发,人民币汇率短期内走势的判断存在较大难度。一方面,在人民币汇率价格形成过程中,政府行为介入过深,价格信号容易受政府行为的激发。回顾2016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走势,政府意志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也对人民币汇率的预判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另一方面,跨境宏观审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本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资本通道不畅使汇率价格信号失真。因此,在人民币汇率分析框架中,尤其在判断短期人民币汇率时,采用成熟市场的汇率分析模型可能会失效。

  2017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逆转了2015年8月份以来的贬值趋势,全年累计升9.7%,分阶段看:1、2017年初,境外人民币规模收缩,人民币借款利率飙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趋势得到遏制;2、至5月26日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均衡;3、5月26日至9月11日,人民币汇率机制加入逆周期调节因子,市场预期发生逆转,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形成升值趋势;4、9月11日至年底,央行降低购汇准备金率至零,辅以逆周期调节因子防止汇率超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整体保持稳定;5、2018年1月11日央行确认逆周期系数由报价行自行设定,反映央行当局认可当时汇率形势及市场预期,由此引发人民币汇率进入新一轮升值趋势,并因季节性因素得到强化;6、中美贸易摩擦加剧。

  传统汇率分析框架失效?

  一般地,汇率变化基本上反映了经济体的相对竞争力,汇率长期走势基本上与经济基本面一致,但短期内汇率走势可能会持续与基本面背离。以往中国GDP增长数据与汇率走势的匹配度较低,我们采用国债利差角度反映经济基本面情况。数据显示,在中期范围内,国债利差基本上反映了人民币汇率走势。

  如何判断人民币汇率走势?

  基于中国国情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特殊性,成熟市场的汇率分析框架对人民币适用性大打折扣。我们认为,在不同期限内,应采用不同的分析逻辑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中期角度,应以劳动生产率和国债利差的定量分析为主,以政府意志的定性分析为辅;从中短期角度,应以政府意志的定性分析和国际收支的定量分析为主,辅以国债利差变化来判断。

  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边际变化对外汇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有重要的间接影响。2015-2016年中国银行结售汇逆差、国际收支逆差和外汇储备减少,对人民币汇率贬值构成较强的压力。2017年,随着出口回暖和资本管控加强,结售汇、国际收支、外汇情况得到好转,人民币汇率贬值趋势实现逆转。

  我们对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怎么看?

  中期趋势上,在全球经济复苏趋势带动和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驱动下,我们认为人民币将逐步趋于强势;中短期内的经济基本面不足以支撑人民币升值,但考虑中美贸易战下的政府意志影响,人民币升值步伐将可能脱离经济基本面,形成“被迫”升值的局面。

  经济基本面站在有利于人民币升值一边

  从中期角度看,在全球经济复苏趋势带动和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驱动下,我们认为人民币将逐步趋于强势。一方面,在全球经济复苏和国际贸易回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出口大国,将必然受益该过程。中国出口回暖和外汇储备企稳回升将有力支撑人民币汇率。另一方面,在“新时代”、“新平衡”政治和经济纲领指引下,“国家力量”下的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助于提升整体劳动生产率和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提供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动力。

  从中短期角度看,在不考虑政府意志背景下,从经济基本面角度出发,我们倾向于认为2018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应该是处于双向波动的态势。随着2019年中国经济可能进入复苏,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将逐步释放,人民币汇率将会得到基本面支撑。一方面,2018年中国经济仍属企稳阶段,目前中国国债利率未能反映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状况,一定程度上存在因“防风险”政策导致的虚高成分。另一方面,2018年美国经济随着特朗普减税效应逐步显现,经济增长预期改善或将抬高利率预期。

  贸易战将加速人民币升值步伐

  历史地,在美国对外贸易逆差扩大、国内选民呼声涌动时,美国当局会选择不同程度的贸易战。事实上,历次贸易战的效果有限,且大规模贸易保护政策更有可能不利于经济运行。那么,特朗普执意推行贸易保护政策的意图在哪里? 我们认为特朗普发动此次贸易战最主要目的在于政治需要,其次尽可能地削弱中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并迫使中国向美国加强市场开放度。

  1、政治需要:兑现承诺,布局选举

  美国优先和反对自由贸易是2016年特朗普总统竞选时的重要主张,成功地赢得了“铁锈地区”(传统制造业基地)选民的支持,但特朗普上台以来,反自由贸易的“承诺”中仅实现退出TPP承诺,未能如愿地完成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和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相对而言,推行贸易保护政策是实现竞选“承诺”的一种较为易行的方式。另一方面,2018年国会中期选举对特朗普谋求2020年选举连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以获取工会支持,不失为良好的应对策略。

  2、削弱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

  美国《2018年贸易政策纲要》已明确提出:要确保美国在研究和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美国以保护技术和知识产权为依据,发起了301调查,重要考量因素在于阻止或延缓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崛起。自全球进入第四次产业转移阶段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快速上升,高新技术领域资金投入、人员储备、政策配套等方面迅速提升,正逐步侵蚀美国领导地位。尤其是中国政府主导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会极大地削弱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3、加强中国市场的开放度

  中国作为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服务业、能源业与农产品行业对中国的依赖度较高。贸易战作为贸易谈判的一种手段,美国当局希望借此打开广阔的中国市场。具体而言,美国《关于中国履行WTO承诺的情况报告》明确指出:在服务进口领域,美中贸易顺差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不尽美国当局所愿,尤其是在金融服务、移动互联网服务、娱乐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市场进入壁垒;在农产品进口领域存在较多的不合理限制,中国政府给予大量的农业补贴和其他支持;在能源领域,指出中国去产能承诺未见显著成效等。

  我们认为本次大规模贸易战的可能性较小。在国际分工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体已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大规模贸易战在制约中国的同时,必然将对美国经济形成冲击,这是美国选民不可接受的;其次,也将其他经济体拖入可能衰退的风险中,如欧盟和日本等,大规模贸易战很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反制措施。实际上,在中国83万亿元的GDP中,600亿美元出口产品的制裁对经济总量增长的影响较小。

  但我们预计局部的贸易摩擦将不可避免,贸易谈判或是最终手段。特朗普重启搁置多年的单边调查手段,可谓“雷声大”。在当前政治敏感期内,我们认为“雨点”必然会下。在具体诉求上,特朗普多次表示要改变对美国“不公平”的贸易规则,在平等准入程度的前提下开放市场,让世界购买美国产品和服务。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局部的利益将会受到损失。一方面,部分服务行业将可能面临美国服务业的直接竞争和冲击;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出口条件将会有所恶化,尤其是美国贸易逆差占比较高的行业。

  实际上,从分析2017年中美“百日谈判”和特朗普访华的成果,中国方面放开电子支付服务限制、银行股权投资比例、牛肉进口限制,并向美国抛出大额订单,美国方面放弃了特朗普竞选时要认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的承诺, 双方“默契”的行为在一定程度表明特朗普作为精明商人的谈判“套路”。我们预计,中美之间的“轰轰烈烈”的贸易战,大概率将回归商务谈判。目前一系列的贸易保护动作,特朗普更多的是寻求更有利的谈判筹码。在此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作为谈判中重要的内容项,人民币汇率升值大概率会成为“让步”的选项。

  

关键词阅读: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兑美元 美元指数

责任编辑:窦晓芸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