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guard:全球金融危机虽已成往事 但影响远未结束

  十年前的9月,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该事件在整个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的影响可谓异常深远,而即使在十年过后的今天,这场金融危机给全球造成的重大危害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经济走向和投资者行为。

  全球金融危机到底带来了怎样糟糕的影响?

  如果把全球金融危机比作一场巨震,那么震中就是美国次贷危机,其严重打击了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影响范围远超出美国,并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这场金融危机导致世界各国经济出现了同步衰退。对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几个国家而言,其经济恢复至全球金融危机前GDP水平所花费的时间甚至比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所需的恢复时间还要长。而其他国家至今仍未走出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

  虽然单凭数字还不足以反映此次金融危机实际引发的全面影响,但下面部分有关美国经济的相关指标至少可以让我们一瞥当年危机的严重程度。

  全球金融危机危害一览

  数据来源:Vanguard集团《全球金融危机调查报告:美国金融与经济危机起因调查委员会最终报告》以及《商业伦理学杂志》(JournalofBusinessEthics)中收录的“2007-2009年金融危机:伦理侵蚀:案例研究”(2017年11月,第146卷,第4期,第805–830页)。

  部分经济体已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而部分经济体仍在经受长久的余痛

  Vanguard集团美洲区首席经济学家RogerAliaga-Díaz表示:“与十年前相比,显然我们目前的处境要好得多。全球经济持续向前发展,美国经济已连续第九年上涨,这是有史以来第二长的一段增长期,且大多数发达经济体都处于充分就业或接近充分就业的状态。尽管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前所未有的货币刺激政策,但通胀率水平依然不温不火。

  他强调:“但另一方面,从一些主要指标可以看出,全球金融危机触发或者加速了全球经济中一些深层次的调整,致使我们仍然无法达到‘危机前常态’。我将以全球增长、国际贸易、利率水平和工资薪酬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量下降。金融危机抑制了发达国家依靠债务刺激消费的热潮,与此同时,出口导向型新兴市场也因此而失去了主要的增长动力。以美国为例,美国减少外国进口量,致使其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接近6%的水平下降到危机后约2.5%,而中国的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则从10%下将至2%左右(时至今日这两项指标仍大致维持在这一水平)。国际贸易量的骤然缩减也加速了中国等新兴市场重新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推动其从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向内需导向型服务业转变。其他新兴市场,特别是大宗商品出口国,都艰难调整自身的经济结构。结果,新兴市场失去了以往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中国的经济增速从全球金融危机前二十年间的年均约10%的水平放缓到此后的6.5%左右。而在同一时期内,新兴市场的整体增速也从约7%回落到4%左右。

  利率长期维持较低水平。全球对高质量政府债券等“安全资产”的需求在全球金融危机前一直不断增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老龄化人口的退休储蓄规模不断扩大,而这部分投资者逐渐倾向于更为保守的投资组合。第二个原因是为了应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货币危机给各国带来的冲击,新兴市场国家中各大央行开始积累外汇储备,并希望能够借此抵消过去十年间量化宽松政策对国家本币造成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此类资产的可用性大幅下降,大幅缩减了“安全”资产池的规模。在危机前,许多投资者都曾认为美国的合成AAA级证券、证券化抵押贷款和相关衍生品,以及欧洲的欧元区外债等金融资产都是美国国库券的可靠替代品,但是美国住房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发生之后,投资者终于明白了事实并非如此。

  全球供需日益失衡导致全球范围内高质量、低风险资产严重短缺。这样一来,美国国库券、英国金边债券和德国国债期货等几项仅余的安全资产价格被推至极高水平。由于债券价格和收益率开始朝相反方向变动,债券收益率和利率水平达到了历史低值。

  全球范围内安全资产短缺局面有可能仍将持续,长期利率有可能在一段时期内依然维持在当前水平。

  薪资水平停滞不前。一般情况下,在典型的经济复苏时期,各家企业必须要通过提高工资的方式来吸引和挽留人才,以便解决用工荒日益加剧的问题。然而,在此次经济复苏期内,企业的用工需求并没有那么强劲,因为全球经济增速已有所放缓。发达市场中人口趋势的变化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在美国,失业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婴儿潮一代”的退休,这一趋势很可能正是此次经济衰退加速促成的结果,而且可能将会持续数十年之久。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劳动人口参与率已缩减近4%,降幅超过900万人。同时,由于退休的“婴儿潮一代”已经由更年轻、更廉价的劳动力替代,因此,按通胀率调整之后的标准看,往常经济萧条后出现的工资飙升现象还未显现出来。

  然而金融市场的表现始终异常强劲

  Vanguard集团首席投资官GregDavis表示:“经济局面与市场形势之间的对比日益鲜明。虽然大部分经济变量表现欠佳,但是股票收益却相对稳健。”

  在2009年3月前的半年间,美国市场的平均年化回报率达到危机期间的低位–47%;而自2009年3月起,平均年化回报率逐渐回升至19%。根据这一回报率计算,整个10年期的平均回报率为11%,略优于金融危机前20年间9%的可比回报率。

  考虑到超低利率的环境,债券的表现可圈可点。过去十年期间美国债券的年回报率为3.5%。鉴于投资者对安全资产的需求激增,无论是延长经济发展时期,还是许多发达国家实行空前水平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均未能够将利率提升至很高水平。

  即便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回报率自2008年以来一直保持健康水平

  *未获得中国香港的债券回报率数据。

  说明:上表涵盖全球金融危机期间(2008年9月至2008年2月)及后金融危机时期(2009年3月至2018年8月)

  数据来源:Vanguard集团基于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总回报指数计算的股票回报率,以及Vanguard集团基于彭博巴克莱指数计算的债券回报率。

  投资者应汲取的经验教训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股票市场发生的惊天大逆转最为恰如其分地说明:无论熊市还是牛市,都应坚守既定投资组合。从2007年危机前市场峰值期直至今年6月,拥有广泛多元化投资组合(50%股票和50%债券)且未在危机期间惊慌失措的投资者取得了7%的年均回报率。

  对于严守投资纪律的投资者来说,市场终将赋予其丰厚回报

  说明:股票由标准普尔500指数体现,债券由彭博巴克莱美国综合债券指数体现。50%股票/50%债券的配置每月调整一次。数据由FactSet提供,涵盖从2007年10月9日至2018年6月29日的时段。过往表现不能保证未来的回报率。由于投资者无法直接投资某个指数,因此指数表现并不能准确地体现具体的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Vanguard集团基于FactSet提供的数据计算的结果,截至2018年6月29日。

  正如预期的一样,投资组合中股票占据更大比例、对风险容忍度较高的投资者应该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回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年市场达到峰值之后的四年里,采用100%股票投资组合配置的投资者原本会陷入困境。

  或许对于投资者行为来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最长久影响是投资者对投资失败所造成的损失更为恐惧。相较于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开始委托Vanguard集团投资的千禧一代,那些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才委托Vanguard集团投资的千禧一代持有零股票投资组合的可能性是前者的两倍。对于他们来说,市场风险似乎比潜在回报更加明显。

  GregDavis表示:“由于估值水平偏高,债券回报率可能依然维持在不温不火的状态,美国股票也同样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换句话说,未来十年的预期回报率可能较低。尽管经济与市场之间的表现在过去十年间形成鲜明对比,未来十年期仍可能出现投资组合收益较低的情形。相较于近7%的历史回报率,全球均衡型投资组合在扣除通胀因素后的回报率可能界于3%-5%的区间。”

  Vanguard集团提供有关资本市场预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让投资者对投资组合回报率持有现实合理的预期,从而方便投资者将储蓄调整至合适的水平,以便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不变的忠告

  全球金融危机过去十年后,全球经济已与从前大相径庭,部分投资者仍保持规避风险的态度(尤其是那些没有经历过1982~2000年间大盘牛市的投资者)。但是GregDavis表示Vanguard集团的投资策略从未发生改变:“想想自己在何等风险水平下依然能够安然入睡,据此选择全球各类股票和债券实现投资组合的多元化,然后不时地调整投资结构使其保持平衡——只要遵循这些步骤,投资成功的可能性依然会很大。”

  (Vanguard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王黔博士)

关键词阅读:全球金融危机

责任编辑:窦晓芸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