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本国内物价压力持续升温,日本央行(BOJ)内部要求调整政策沟通重点的呼声正在加大。一些政策委员会成员认为,应放弃“潜在通胀”这一定义模糊的指标,将政策框架转向更直观的通胀数据与价格展望,为未来加息打开更清晰的路径。
潜在通胀指标遭质疑
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一直以“潜在通胀”尚未达到2%为由,在加息上采取谨慎态度。该指标聚焦国内需求与工资增长的力度,但并无统一、明确的计算方式,这引发外界批评,认为日本央行过度依赖一个难以量化的概念来指引政策,而事实上无论是整体通胀还是核心通胀,已连续多年高于2%的目标水平。
根据7月会议意见摘要,一名委员直言:“我们应将沟通核心从潜在通胀转向实际价格走势、其前景、产出缺口及通胀预期。”另一名委员则强调,日本央行应更多关注物价上涨的上行风险,并基于日本将实现2%通胀的判断来调整政策沟通。
这种转向不仅来自日本央行内部。一些日本政府最高经济咨询机构成员本月也警告,日本央行可能低估了持续积累的价格压力,呼吁尽快收紧政策。“我担心货币政策已经落后于形势,”一位成员表示,“物价长期上涨已影响到民生和通胀预期。”
10月或成加息窗口
日本央行去年结束长达十年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今年1月将短期利率上调至0.5%,理由是日本接近可持续实现2%通胀的门槛。但美国关税冲击导致5月经济增长预期下调,令加息时机更加复杂。
随着7月日美达成贸易协议,日本央行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有所缓解。九名理事中,田村直树(Naoki Tamura)、高田创(Hajime Takata)与小枝淳子(Junko Koeda)均警告,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可能引发更广泛的通胀。6月日本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3.3%,已连续三年以上超标,食品价格更是大涨8.2%。
资深日本央行观察人士六车直美(Naomi Muguruma)认为,日本央行可能会逐步将“潜在通胀”概念从政策沟通中淡出,并在年内再次加息,“也许最快在10月。”她指出,越来越多的官员意识到,这一概念与现实并不契合,随着加息时机临近,其重要性或被淡化。
经济数据与市场反应
市场普遍预计,日本二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将增长0.4%,扭转一季度的萎缩,勉强避免技术性衰退。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资本支出带动的内需韧性,或为年内再次加息提供条件。
外汇市场方面,周三美元兑日元下跌0.31%至147.38,盘中交投区间在148.17-147.09之间。日元走强反映市场对日本央行可能加快收紧政策的预期。
分析人士指出,若日本央行在政策沟通中淡化“潜在通胀”,转而强调实际通胀与物价前景,不仅可能在10月加息,也可能为2026年前的进一步收紧政策奠定基础。




- 机器人,这一方向或有预期差!
-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制成功
- 阿里启动近千人招聘,涉及夸克、AI眼镜等C端业务
- 国家数据局将推10多项数据要素政策,相关龙头企业有受益
- 发改委编制“十五五”海洋经济规划,深海科技潜力巨大
- 3700点得而复失,券商板块盘中巨震!未来金融股还有哪些机遇?
- 重磅!国家部署"十五五"海洋经济规划,多项利好政策加码,海洋经济迎来黄金发展期!
- 重磅!全国首台国产商业电子束光刻机突破性问世,精度比肩国际,产业链或将全面腾飞!
- 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今日北京开幕,500台机器人将展开538个比赛项目竞技对决
- “AI+医疗”政策再添猛火!浙江十部门联合发文,多模态医疗大模型加速落地